漫步阿姆利则,你不可能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第一次踏入这座古城,涌向金庙(Harmandir Sahib)的人群就让我印象深刻。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烈火。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排队,在金庙沐浴,低头鞠躬,低声祈祷。他们的虔诚令人感动,但我的心却隐隐作痛,因为我知道,他们寻求的只是耶稣才能赐予的平安与洁净。
阿姆利则以锡克教的发源地而闻名,但它也是一个十字路口——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基督徒在这里并肩生活。我们的城市距离巴基斯坦边境仅15英里,至今仍带着印巴分治的伤痕。我曾听过一些老人讲述他们儿时目睹的暴力——逃亡的家庭,满载着死者的火车。那道伤疤依然存在,塑造着邻里之间如何看待彼此,如何筑起心墙。
街道喧闹,生机勃勃——人力车鸣笛,商贩叫卖,鲜艳的布料在风中飘扬。但在喧嚣的背后,我听到了哭喊:被遗弃在火车站的孩子们,焦躁不安、苦苦寻觅人生意义的青少年,以及无人照料的寡妇。印度有数百万孤儿——超过3000万。在阿姆利则,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尽管如此,我相信阿姆利则仍是上帝眷顾的城市。这片充满虔诚、分裂和探索的土地,可以成为祂国度在这个世代复兴的圣地。
当我看着阿姆利则时,我看到了痛苦和希望。我看到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也看到渴望真理的年轻男女。我看到分裂,但我相信通过基督可以实现和解。我看到虔诚的奉献,我祈祷有一天,这份虔诚将归向永生的上帝。
这就是我留下的原因。这就是我祈祷的原因。祈求有一天,阿姆利则的街道上将回荡着敬拜耶稣——世界真光——的歌声。
- 为所有语言和族群:阿姆利则是数十个民族和语言的发源地——旁遮普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多格拉语等等。许多人仍未得着福音。我祷告神的国度在各族群中扩展,并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纳吉迪阿拉伯人、伊拉克北部阿拉伯人以及从未听过耶稣的当地社区中兴起越来越多的家庭教会。
- 为阿姆利则的丰收祈祷:每当我望着城外摇曳的麦田,我就会想起耶稣的话:“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马太福音9:37)旁遮普被称为印度的粮仓,我相信在属灵方面也是如此。我为那些在家庭、学校和市场分享耶稣的普通男女祈祷,直到敬拜在阿姆利则的每个角落兴起。
- 献给印度的孩子们:在火车站,我经常看到赤脚的孩子们乞讨零钱或食物,尽管他们年纪尚小,却眼神疲惫。想到这么多孩子没有家人照顾,我的心都碎了。我为他们祷告诗篇82篇第3节:“求祢伸冤,怜悯困苦和受欺压的人。” 主啊,求祢赐给他们安全的家,充满爱的家庭,最重要的是,赐给他们基督的盼望。
- 跨越分歧,寻求医治:这座城市深知宗教和种姓之间的痛苦。即使在今天,不信任依然根深蒂固。但我坚信耶稣的话语:“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马太福音5:9)我祈求祂的教会兴起,成为一座桥梁——调和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展现出一种超越恐惧的爱,一种超越分裂的团结,而这一切唯有通过耶稣基督才能实现。
- 为耶稣作勇敢的见证:在这里跟随耶稣并不容易。害怕被拒绝、来自家人的压力,甚至迫害,都可能使信徒沉默。然而,圣灵提醒我保罗的话:“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大能的明证。”(哥林多前书 2:4)我祈求赐给我勇气去传讲,也祈求上帝用神迹奇事来证实这信息——医治病人、开启盲人的眼睛、软化人心,使人用这座城市里所有36种以上的语言接受祂。
- 为祷告运动:我心中梦想祷告如馨香般从这座城市升起。家中小聚,学生团体低声祷告,家人齐声呼求——直到祷告运动在旁遮普邦遍地兴起。正如早期信徒“同心合意恒切祷告”(使徒行传1:14),愿阿姆利则成为感动万民的代祷之城。
110 个城市 - 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 更多信息